首页 > 历史军事 > 中国道教也有趣 > 第二十章 佛教的危机

第二十章 佛教的危机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娇妻溺宠:豪门养妻成瘾 快穿:为完成任务,她亦卑躬屈膝 穿越之绝色公主 开局999999亿暴击 签到90我要做幕后大佬 小瑜儿,你要乖 浮生如闻风里风 海王前夫今天火葬场了吗? 诉云 我的小小新娘

大家还记得大明湖畔的……咳,“三武一宗”吧,我们前面反复提到过的。这四位帝王因为都有过相同的灭佛经历而有缘走到了一起——联系在一起。下面将要出场的唐武宗李炎先生就是三武之一,而且也是推动唐朝道教发展达到第三次高峰的皇帝,还是唐朝崇道最深的一位皇帝,还是……算了,先这么多吧。

不过,相比李炎的崇道热情而言,灭佛这件壮举反而让他更加出名,他的灭佛壮举史称“会昌毁佛”,佛教界称为“会昌法难”。

先简单介绍一下李炎的生平吧,由于他并不是道教人物,就不给固定格式的简介了。

李炎的上任皇帝是唐文宗李昂,上上任皇帝是唐敬宗李湛,三人是异母的亲哥仨,李炎排行老五。想当年文宗为了选接班人、立太子也挺难的,各种斗争,曲曲折折的,反正选上谁谁死,宫廷戏就不说了,没想到最后却被手下人偷着把这个五弟给折腾上了皇位。

两个哥哥皇帝当的都不怎么样,统治时期,把国家搞得内忧外患,生产凋敝,百姓困苦,各种矛盾特别是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特别尖锐,总之就是给接手的李炎留下了一个好好的烂摊子。这里需要多说一句,这种乱世正好是宗教昌盛的好时候。

登基以后,李炎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恢复大唐的荣耀,而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需要解决,一是藩镇割据,二是宦官专权,是不是很像汉末三国时期的情况,然后才谈得上恢复生产、推行仁政,解决老百姓的饭碗这类具体的问题,而这方面李炎的确做得不错。

外患方面,李炎把回纥(就是回鹘)人收拾了一顿,这次对外作战不仅稳定了边防,还加强了中央统治,同时有利于社会稳定,对经济发展也有提振气势的作用。所以,《旧唐书》评价他“雄谋勇断,振已去之威权;运策励精,拔非常之俊杰。属天骄失国,潞孽阻兵,不惑盈庭之言,独纳大臣之计。戎车既驾,乱略底宁,纪律再张,声名复振,足以章武出师之迹,继元和戡乱之功。”虽然对他的功绩有些夸张,但也离事实不是太远,李炎的确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。

当然李炎也有不少缺点,比如他只相信宰相李德裕一个人,其他贤才都不能得到重用,而这位李德裕对佛教一直持否定态度。李炎还有一个缺点就是杀戮过重,特别是对投降过来的军将,所以学者也给他一个不仁不信且残暴的差评。但是总体上来说,他还算得上是唐末一位难得的有所作为的皇帝,开创了会昌中兴的短暂的小盛世。

以上是李炎取得的一些功绩,但是我们更关心的还是李炎笃信道教和灭佛的行为,实际上佛教的危机,从李炎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一天一天的逼近了。

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李炎对佛教动手发动会昌毁佛的呢?经过总结归纳,有政治方面的原因、有经济方面原因、有人口方面的原因、有宗教争斗方面的原因,还有一些可能的或不为人知的原因,简单列举一下吧。

一、政治方面,李炎实际上是深受传统儒家的家天下的思想影响的,从小就被培养并树立了皇帝是整个国家的老大,我可以理智地处理任何事务,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任性胡为,因为天下就是自己家的,我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的观念,当然,这种思想基本上是所有皇帝的共有的,家就是国,国就是家,整个天下都是我的,灭佛,那不是小事吗?在唐代二十二个皇帝中,李炎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反佛斗士。

从安史之乱到会昌年间,唐朝的佛寺经济又有点过度发展,所以说嘛,吃了好几次亏也不长记性,和尚们表示我们也不想这样,但是真没办法啊,都想着别的佛寺会收敛点嘛。李炎下诏说“僧徒日广,佛寺日崇,劳人力于土木之功,夺人利于金宝之饰……坏法害人,无逾此道”,显然,李炎对佛教与国争利,与国争人口等现象认识得很清晰,也非常不满,表示你们这是动摇国本的节奏,根本没把我这个老大放在眼里啊。鉴于这种现状,是严厉打击还是轻轻放过,都要取决于一个皇帝的最终想法。

二、那么佛寺为什么这么有钱、有地还有人呢?多到连皇帝都眼红、多到动摇国本的程度?

首先是田产,佛寺的田产有皇室赐予的,也有地方官府或士族、地主捐献的,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靠自己的劳动开垦的等。在封建社会,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,没有之一,有了土地,就有了长期稳定的佛寺经济基础,进而形成稳固的产业链。

更为关键的一点是,这些佛寺拥有的土地面积太大了,而且还不纳税的。比如当时的陇州大像寺就占有七个村庄,五十三顷五十六亩多土地,具体相当于现代多少亩地,就不考证计算了,总之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,而这又是一种遍布全国的普遍现象,所以算总账的话,这就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了。动了不该动的蛋糕,而且还是切了一大块去了,不收拾你收拾谁?

其次是人口,安史之乱后,不但农民可以随便出家,官方还靠出售度牒赚钱呢,仅755年就一次性度僧尼近万人,所以到830年时,大唐朝僧尼人数高达七十多万了。皇帝呢,和尚太多,我还有钱时就沙汰一次,没钱的时候就接着出售度牒,那真是“度僧与沙汰”反复运用级别转眼就从青铜到了王者。

人口的重要性比土地低不了多少,僧尼是游离在徭役之外的群体,寺院的经济模式也脱离于法律、户籍制度以外,如果规模再达到一定程度,那就不可避免的会和统治阶级激化矛盾,惹皇帝的不高兴。

除了正规的僧尼以外,一般寺庙里还会收留大量的人口和黑户,他们托庇在寺庙中,同样逃避了课税和赋役,这显然会进一步造成了国家的役、税损失。

当然了,这种情况并不只佛寺存在,当时“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”,在晚唐的政治败落的情况下,中央集权控制力变弱,同样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控制,所以不能把人口流失的锅全都甩给佛教。

由于佛寺拥有了大量土地和人口,又独立于税、赋之外,所以,随着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,和尚们早就过上了小康生活了,但这些都是建立在严重损害国库收入之上,并且加剧了和普通地主阶级之间的冲突和矛盾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抗日之鬼打鬼 虚幻的战火 大唐:拜托,我真没想造反啊 三国: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 大唐:摊牌了,我就是全能高手 战国太阁第一人 全职高手之醉卧伊人笑 大唐第一节度使 重生战将 开局造了李二的反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